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常规剂量的维生素C是可以满足正常人日常所需的,但是不建议未经医嘱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正常人一般不可以吃维生素C。维生素C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坏血病、传染病、紫癜等疾病,还可辅助治疗慢性铁中毒、维生素E中毒等疾病。
1、治疗坏血病:因维生素C具有减少抗凝物质形成及抗氧化、解毒等作用,因此服用维生素C对于治疗维生素C缺乏或缺乏所致的坏血病具有一定效果;
2、治疗传染病:维生素C可参与抗体及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服用维生素C对于治疗传染病具有一定效果;
3、治疗紫癜:维生素C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进而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缓解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过高引起的紫癜症状;
4、辅助治疗慢性铁中毒:慢性铁中毒患者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元素排出体外,进而缓解慢性铁中毒症状;
5、辅助治疗急性肝炎:服用维生素C后,有助于提高肝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进而辅助治疗急性肝炎。
虽然维生素C存在一定的好处,但需避免长期过量服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过敏、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尿频、消化不良、皮肤红而亮等症状,还可能会导致胃痉挛、溶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