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选用“药引”的方法,是指在辨证论治中,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应证的药物,服用后可以增强药效。临床上常用的辨证选用“药引”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清热解毒药:常用的有大黄、黄连、黄芩等,适用于热毒炽盛证。以清泄热邪为主,多用于高热、烦渴、舌红苔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清热解毒的药物多苦寒清热,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需慎用;
2、泻下逐水药:常用的有猪苓、茯苓、泽泻等,主要用于阳明温病、津亏肠燥便秘等。泻下逐水的药物,多甘润辛散,主要用于阳明温病、津亏肠燥便秘等。凡阳明实热,大便脓血相裹,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者,均不宜用泻下逐水药;
3、攻下实药:常用的有芒硝、芦荟等,主要用于积食、便秘、燥屎阻滞、胃肠出血等。凡阳明实热,大便脓血相裹,肛门灼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洪数者,均不宜用攻下逐水药;
4、祛风止痛药:常用的有防风、桂枝、秦艽等,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肢体麻木、舌苔白腻,脉弦紧等。防风可胜湿止痛,多用于风湿外袭、头痛头昏,肢体麻木等。桂枝可助阳化气,可用于痰饮内停、阳气不畅、胸痹心痛等。秦艽可祛风湿、止痹痛,多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等。
此外,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辨证选用药物,且在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等,以免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