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不吃退烧药,服用退烧药是指临时用来降低机体温度,以防止高热惊厥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一般是指发热时体温在38.5°C以下的人群。尽管临时用药对机体影响较小,但也存在服用退烧药可能会产生一定副作用的说法,并不局限于三种。一般在服用退烧药1个小时后,体温可能会有所下降,这时建议适当多饮用温开水,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加速药物吸收和排泄,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
1、过敏:一般常见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尤其是既往有过敏史,比如对花生、海鲜,以及部分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在服用退烧药1个小时后,体温会有所下降,但过敏引发的发热可能会持续1天,甚至更久,因此不建议服用退烧药进行退热;
2、胃肠道刺激:退烧药多为非甾体类的解热镇痛药,会对胃肠道有刺激,如果服用的是吲哚美辛,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患者既往胃肠道有疾病,或不适症状较重,也不建议服用;
3、肝肾功能损害:退热药主要经肝肾代谢,如果服用的是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甚至出现黄疸等表现,因此需要在服用退烧药1个小时后,再适当多饮用温开水,以促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4、血液系统影响:服用退烧药可能会对血液系统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患者。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或导致出血等情况,因此需要在服用退烧药1个小时后,再适当多饮用温开水,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血液系统的影响。
在临床上一般建议服用退烧药时,体温不超过38.5°C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如果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持续升高,则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