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药品通 >  安全用药  >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药理机制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药理机制

日期:2023-12-05举报/反馈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药理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敏感菌体外膜蛋白丢失或细菌缺乏青霉素结合蛋白而有所不同。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环状结构的酶,导致这些抗生素失效。这种酶通常由细菌产生以抵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西丁钠。因此,为了克服β-内酰胺酶的影响,可以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例如添加克拉维酸钾到头孢西丁钠中。

2.敏感菌体外膜蛋白丢失

体外膜蛋白是位于细菌细胞壁和胞浆间的关键蛋白,参与维持细胞完整性并介导药物作用。当体外膜蛋白缺失时,会导致头孢西丁钠透过细胞壁受阻,降低其抗菌活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采用补救性策略,如调整剂量、延长给药间隔或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3.细菌缺乏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介导头孢西丁钠进入细菌细胞的重要载体蛋白。缺乏这些蛋白会影响头孢西丁钠的跨膜转运,从而影响其抗菌效果。对于此病因而引起的耐药现象,可选用头孢曲松等非青霉素结合蛋白依赖性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替代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患者对头孢西丁钠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任何耐药迹象。必要时,应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关文章

更多>

关注或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号:39健康网

邮箱:ypk@mail.39.net

客服QQ:2308406323(不提供购买服务)

发邮件请备注修改药品价格信息&媒体合作&市场合作

39药品小程序

扫描找药 | 搜索找药
提供国内外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