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药品通 >  安全用药  > 注射用曲克芦丁的药理机制

注射用曲克芦丁的药理机制

日期:2024-01-01举报/反馈

注射用曲克芦丁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加、黏附分子表达增强、白细胞介素-1β释放增多等机制发挥作用,进而影响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该药物主要用于改善微循环障碍,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加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后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黏附分子表达增强

黏附分子是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跨膜蛋白,其表达增强会导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加强,促使白细胞迁移至受损组织并参与炎症过程。通过阻断特定黏附分子的功能来减少白细胞的迁移,如使用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等TNFα拮抗剂进行治疗。

3.白细胞介素-1β释放增多

白细胞介素-1β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会被大量释放。其能上调其他促炎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针对白细胞介素-1β的靶向治疗可用于减轻促炎性细胞因子过度激活引起的不适,例如使用阿达木单抗、司库奇尤单抗等生物制剂。

4.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中的凝固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导致血液在血管壁上凝结的过程。这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堵塞。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够预防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5.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由各种刺激物引起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包括细胞浸润、组织损伤和修复。炎症反应可能加剧组织损伤,延缓伤口愈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钠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建议定期监测生命体征以及血液学参数,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还应进行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检测以及凝血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关文章

更多>

关注或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号:39健康网

邮箱:ypk@mail.39.net

客服QQ:2308406323(不提供购买服务)

发邮件请备注修改药品价格信息&媒体合作&市场合作

39药品小程序

扫描找药 | 搜索找药
提供国内外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