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介绍
- 【别名】
- 石燕子(《圣惠方》)。
- 【汉语拼音】
- shiyan
- 【成份】
- 主要为碳酸钙,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
- 【加工采集】
- 采得后洗净泥土。
- 【药材鉴别】
- 略呈肾脏形而扁,长2~3厘米,宽1.5~4厘米,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中央隆起,具银杏叶般的纹理。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质坚如石,不易破碎;砸碎后,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气微,味淡。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极易脱落,脱去此层,显朱红色或棕褐色,断面灰白色而粗糙。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
- 【药理作用】
- 清热、利尿作用。
- 【炮制】
- 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①《品汇精要》:"石燕,研细,水飞过用。"
②《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 【功能主治】
- 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①《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②《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③《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④《纲目》:"疗眼目障翳。"
⑤《玉楸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⑥《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 【性味】
- 咸,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淡,性凉。"
③《纲目》:"甘,凉,无毒。"
④《医林纂要》:"咸辛,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 【宜忌】
- 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 【归经】
- 肾;肝;膀胱经
- 【植物形态】
生境分布: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产。
栽培:本品为天然化石。
- 【药用部位】
- 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
- 【来自何书】
-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