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介绍
- 【别名】
- 母姜,鲜生姜。
- 【汉语拼音】
- shengjiang
- 【名称英】
-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 【成份】
- 含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 【加工采集】
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 【药材鉴别】
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 【药理作用】
- 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止吐和抗运动病;兴奋心脏,增强心房收缩力,保护胃黏膜;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抗 5-羟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中枢兴奋,促进体内活性物质释放,促进吸收,止咳,降血脂,抗过敏,诱变和抗诱变,抑制亚硝胺合成。无明显毒性。
- 【炮制】
- 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 【宜忌】
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 【贮藏】
- 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 【归经】
- 肺;胃;脾经
- 【备注】
-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 【植物形态】
姜(《吕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稠密,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圆形,长约2.5厘米,先端具硬尖,绿白色,背面边缘黄色;花萼管状,长约1厘米,具3短齿;花冠绿黄色,管长约2厘米,裂片3,披针形,略等长,唇瓣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稍为紫色,有黄白色斑点;雄蕊微紫色,与唇瓣等长;子房无毛,3室,花柱单生,为花药所抱持。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开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干燥的根茎(干姜)、根茎的栓皮(姜皮)、叶(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痛、腰腿痛
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能遗留下较长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疗疟疾
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选用穴位计分3组: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⑥治疗急性睾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净,横切成约0.2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到痊愈为止。据观察,敷药后患者都感阴囊表皮灼热刺疼、发麻发辣,少数发生红肿,个别发生红疹。共治24例,敷药第2天15例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睾丸肿胀显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觉症消失,睾丸消肿,触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治愈天数平均为3.9天。对照组4例(兜起阴囊热敷,服磺胺类药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数为8.5天。本法对阴囊局部皮肤有创口或因睾丸炎化脓穿溃者不能应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
对于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用法: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
此外,试用生姜揩擦治疗白癜风,生姜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效果。
- 【药用部位】
- 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
- 【来自何书】
- 《本草经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