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介绍
- 【别名】
- 水花,海石,水泡石,浮海石,浮水石,羊肚石
- 【汉语拼音】
- hai fu shi
- 【成份】
- 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有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
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 【加工采集】
- ①浮石
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
②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
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 【药材鉴别】
- ①浮石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租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
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②石花(《本草衍义》)
为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胳,㈠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㈡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
产浙江、福建、广东。
- 【炮制】
- 海浮石:洗净晒干,碾碎。煅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 【功能主治】
- 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①陶弘景:"止咳。"
②《本草拾遗》:"主渴。"
③《日华子本草》:"止渴,治淋,杀野兽毒。"
④《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
⑤朱震亨:"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
⑥《纲目》:"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
⑦《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 【性味】
- 咸,寒。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②朱震亨:"咸。"
③《纲目》:"大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 【宜忌】
- 虚寒咳嗽忌服。
《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 【归经】
- 归经_肾经
- 【备注】
- (1)山东烟台产一种小海石,为海滨石灰华。系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呈不规则块状。直径1~2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空洞而无细孔。质实体重,断面灰白色,无臭、味淡。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含有少量海水中所含的其他盐类。上海产者较大,直径2~4厘米,多圆形突起,断面可见层次。
- 【植物形态】
- 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
- 【药用部位】
- 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
- 【来自何书】
- 《本草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