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介绍
- 【别名】
- 禹白附,牛奶白附,鸡心白附,野慈菇。
- 【汉语拼音】
- baifuzi
- 【名称英】
- Typhonii Rhizoma。
- 【成份】
- 块茎含B~固甾醇、不活性肌醇、B一固甾醇~D~葡萄糖甙。关白附含次乌头硷、关附甲、乙、丙、丁、戍素等六种生物硷。
- 【加工采集】
-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禹白附)搓去外皮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
- 【药材鉴别】
- 块茎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似小芋头)。长2~4厘米,直径约1~2厘米,去净外皮者表面淡黄白色,略平滑,周身有小凸点(须根痕),表成较规律的环形圈。顶端有圆形下凹的茎痕。未去净外皮者,表面粗糙灰棕或灰黄色。多显抽皱,顶端常带有棕色茎基残留或鳞状叶。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味淡、麻辣刺舌。有小毒,不宜尝试。
- 【炮制】
- 制用。(制法与南星同)
- 【性味】
- 味辛;性温
- 【用法用量】
- 3~9g。
- 【宜忌】
- 东北另产一种关白附,为毛莨科黄花乌头的块根,东北、华东地区习用。本口形似小草乌,含乌头碱,有大毒。按科属及成分应归纳在草乌一类之中,不宜混同禹白附使用。
- 【贮藏】
-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归经】
- 胃;肝经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块茎卵圆形,直径2~5厘米。叶基生;叶柄肥大肉质,基部扩大成鞘,长20~40厘米;叶片大,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箭形,全缘或略呈波状,侧脉6~10对。花梗从块茎处生出,肥厚,圆柱形,长8~15厘米,绿色,常带紫色纵条斑点;肉穗花序顶生,佛焰苞上部展开,先端渐尖,下部筒状;肉穗花序几无梗,顶端具圆柱状附属器,紫色;花雌雄同株;雄花部分在上’长约1.5厘米,花药2,顶端开裂;中部长约2.5厘米处着生中性花,雌花部分在下,长约1.5厘米;子房圆柱形,顶端近六角形,1室,通常具2~3个基生胚珠。浆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临床应用】
- 一般炮制后用,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生品适量捣烂,敷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用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 【药用部位】
- 根茎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