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烛子介绍
- 【别名】
- 乌饭果(《药材学》)。
- 【汉语拼音】
- nanzhuzi
- 【成份】
干燥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为主,柠檬酸、酒石酸少量)。
- 【加工采集】
8~9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置干燥处。
- 【药材鉴别】
干燥果实,球形,直径4~5毫米。表面暗赤褐色,略有细皱纹,具宿萼,萼筒钟状;先端5浅裂,裂片三角形,约包被果实2/3以上,顶端具黄色点状的花柱痕迹,基部常有果柄。味酸而稍甜。
产江苏、浙江等地。
- 【药理作用】
提取物在体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变性。
- 【性味】
《纲目》:"酸甘,平,无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
- 【归经】
- 肝;肾;肝经
- 【植物形态】
乌饭树,又名:牛筋(《本草拾遗》),黑饭草、乌饭草(《日华子本草》),乌草(《开宝本草》),南烛草木、男续、染菽、猴药、后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图经》),墨饭草(《纲目》),乌米饭树、康菊紫、苞越橘。
常绿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时带有点状微毛,老时脱落。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1~3厘米,边缘具稀疏尖锯齿,基部楔形,先端锐头,革质,有光泽,中脉有短毛;叶柄短而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长2~5厘米,具有10数花,微具毛;苞片披针形,长1厘米,边缘具不明显锯齿;花柄长0.2厘米,具绒毛;萼钟状,5浅裂,外被绒毛;花冠白色,壶状,长5~7毫米,具绒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花药先端伸长成管状,花丝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长6毫米。浆果球形,红色,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萼齿宿存,内含白色种子数颗。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根(南烛根)、叶(南烛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药用部位】
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果实。
- 【来自何书】
《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