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七介绍
- 【别名】
- 石风丹、红蝎子七、朱砂七、朱砂参、狼巴子、草河车、染布子、红粉、猴子七、野高粱、猴娃子、红三七、然波、山高粱、剪刀七、转珠莲、白粉、紫蓼、白蝎子七、土蜂子、蜂子帽、草血竭、弓腰老、拳参
- 【汉语拼音】
- xie zi qi
- 【成份】
- 蝎子七全草中分离鉴定出了15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报道9 个已知化合物:阿魏酸、4-豆甾烯-3-酮、紫丁香甙、5,8,2′-三羟基-5′-甲氧基双氢黄酮、异鼠李素、槲皮素-3-O-鼠李素、山奈素-3-O-β-D-葡萄糖甙、洋芥素-7-O-β-D-葡萄糖甙、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芸香甙.
- 【加工采集】
- 夏秋采挖,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 【药材鉴别】
- 干燥根茎呈块状,扭曲,有时呈钩状。表面棕红色至棕黑色,有皱纹及多数疣状突起,其下附有多数细长须根,红棕色或灰棕色。质坚。断面扁圆形,浅红色,颗粒状,中心部分色深,沿中心部分外围有维管束一圈。气微臭,味苦涩。
产陕西。
另有一种白蝎子七(又名:白粉)为同属植物大叶蓼的根茎,功用与本种相同。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蝎子七(品种未定)醇提取物有较强抗菌作用,抗菌效价在1:128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等[1]。珠芽蓼(P.Viviparum根茎)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奈瑟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除鞣后抗菌作用减弱。此外对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有较弱的抗真菌作用[2]。珠芽蓼根茎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对志贺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抗菌效价分别为16.62μg/ml和31.25 μg/ml,作用强度与黄连素相似[3]。 2.抗病毒作用 珠芽蓼根茎的除鞣煎剂经鸡胚外试验表明,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及Ⅰ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鸡胚内试验10.25% 0.16ml尿囊腔注入,在感染前、同时或感染后给药,对二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2]。太白蓼(P.taipaishanense)根茎是抗轮状病毒的有效药物,用于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4].
- 【功能主治】
- 止血,活血,止泻。治吐血,衄血,血崩,白带,痢疾,跌打损伤。
①《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止带。治痢疾,腹泻,肠风下血,崩漏,白带,吐血,外伤出血。"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跌损红肿,血瘀疼痛,捣烂敷患部。"
- 【性味】
- 苦,涩,性凉;归脾,胃,大肠经.
《陕西中草药》:"苦涩,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研末撒。
- 【归经】
- 归经_脾经
- 【植物形态】
- ①珠芽蓼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肥厚,下部上卷,状如蝎子。茎直立,不分枝,细弱,高10~32厘米。根生叶与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长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3~6厘米,宽0.8~2.8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微心形,边缘略反卷,革质,两面无毛,稀有白柔毛;茎上部叶无柄,披针形,较小;托叶鞘长圆筒状,膜质,棕褐色,先端斜形。穗状花序顶生,长3~7.5厘米,花密生;苞膜质,淡褐色,广卵形,锐尖,其中着生1珠芽或1~2花;珠芽广卵圆形,褐色,通常生于花穗之下半部;花被5裂,裂片广椭圆形或近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雄蕊8~9,花药暗紫色;花柱3。小坚果三棱状卵形,长2.5~3毫米,深棕色。花期夏季。
生于林中草地或高山冻原上。分布东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②圆穗蓼
多年生草本,高10~35厘米,根茎肥厚。茎不分枝,直立,通常2~3,自根茎发出。基生叶有长柄;叶矩圆形或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微向下反卷,无毛或下面有柔毛:茎生叶近无柄,较小,狭披针形或条形;托叶鞘筒状,膜质,有明显的叶脉。穗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矩圆形,背部有一条明显的脉;雄蕊8,长于花被;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3棱,黄褐色,有光泽。花期夏季。
生于高山草地。分布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陕西、西藏等地。
同属植物太白蓼的根茎也作蝎子七入药。其主要区别:叶片卵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叶柄具狭翊。花穗无珠芽,花红色。
- 【药用部位】
- 为蓼科植物珠芽蓼和圆穗蓼的根茎。
- 【来自何书】
- 《陕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