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菊花介绍
- 【别名】
- 滁菊、毫菊、杭菊、杯菊、贡菊
- 【汉语拼音】
- hangjuhua
- 【成份】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菊酮(chrysanthenone)、龙脑、龙脑乙酸酯;并含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刺瑰甙(acaciin)、木犀草甙、大波斯菊式(cosmosiin)、香叶木素-7-葡萄糖甙、菊甙(chrysanthemin)、菊花萜二醇(chrysandiol)。
- 【加工采集】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菊花摘取花头后,上笼蒸3-5分钟后取出晒干。
- 【药理作用】
1:1~1:5菊花水浸剂或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高浓度时,对流感病毒PR3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压作用,还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 【炮制】
阴干、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 【功能主治】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本经》:“主旋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药性论》:“治头目风热,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本草便读》:“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益阴滋肾。”
- 【性味】
- 辛、甘、苦,微寒。
-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此外,杭菊花不仅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还能增强人的体质,延年益寿。杭菊花主要用於治疗心脑血管和眼科疾病。
-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多分枝,具细毛或绒毛。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约5cm,宽3~4cm,略作羽状分裂,边缘有粗锯齿,下面具白色绒毛;有叶柄。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叶腋,直径2.5~5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4层,外层绿色,线形,有白色绒毛,边缘膜质;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色或微带紫色,雌性;管状花黄色,两性。花期9~11月。
- 【临床应用】
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
2.用于目赤昏花。本品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多与桑叶、决明子、龙胆草、夏枯草等同用,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若肝肾不足,目暗昏花,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共收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
3.用于眩晕惊风。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热平肝,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羚羊角、钩藤、白芍等同用,可用治痉厥抽搐实肝风证,如羚角钩藤汤。
4.用于疔疮肿毒。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
- 【药用部位】
-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
- 【来自何书】
- 《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