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介绍
- 【别名】
- 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 【汉语拼音】
- hupi
- 【成份】
- 树皮含鞣质3.70~14.44%。壳斗含鞣质3.41~5.13%。
- 【加工采集】
- 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dentata Thun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切片,晒干。
- 【功能主治】
- 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 【性味】
- 《唐本草》:"味苦。"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 【植物形态】
- 槲树(《纲目》),又名:朴樕(《诗经》),槲樕(《尔雅》郭璞注),金鸡树、大叶栎(《纲目》),槲栎、大叶柞、柞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至倒卵状楔形,长10~20厘米,亦有达30厘米者,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及星状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于山地阳坡成疏林。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本植物的叶(槲叶)、种子(槲实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药用部位】
- 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 【来自何书】
-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