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介绍
- 【别名】
- 蘧(《尔雅》)。
- 【汉语拼音】
- heye
- 【名称英】
- Nelumbinis Folium
- 【成份】
- 叶含莲碱、荷叶碱、原荷叶碱、亚美罂粟碱、前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D-N-甲基乌药碱、番荔枝碱、鹅掌楸碱、槲皮素、异槲皮甙、莲甙、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鞣质。还含抗有丝分裂作用的碱性成分。
- 【加工采集】
- 6~9月收采,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四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
- 【药材鉴别】
- 干燥的叶通常折叠成半圆形或扇形,完整或稍破碎。叶片展开后呈圆盾形,直径30余厘米。正面青绿色或棕绿色,有白色短粗腺毛:背面灰黄色或淡灰绿色,平滑有光泽;中心有一突起的叶柄残基;全缘;叶脉明显,粗脉21~22条,由中心向外放射,并分生多数细脉。质脆,易碎。微有消香气,味淡微涩。以叶大、完整、色绿、无斑点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 【药理作用】
- 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在动物实验中能直接扩张血管,引起中等度降压。
- 【炮制】
- 荷叶:以水洗净,剪去蒂及边缘,切丝,晒干。荷叶炭:取净荷叶,置锅内,上覆一口径略小的锅,上贴白纸,两锅交接处用黄泥封固,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待冷取出。
- 【功能主治】
- 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
①盂诜:"破血。"
②《本草拾遗》:"主血胀腹痛,产后胞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
④《日用本草》:"治呕血、吐血。"
⑤《滇南本草》:"上清头目之凤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
⑥《品汇精要》:"治食蟹中毒。"
⑦《纲目》:"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
⑧《本草通玄》:"开胃消食,止血固精。"
⑨《本草备要》:"洗肾囊风。"
⑩《生草药性备要》:"舂汁,治白浊,(煅)存性,治莲蓬疮。"
⑾《太苹再新,:"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
⑿《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慢性子宫炎,赤白带下,男子遗精或夜尿证;又为解毒药。"
- 【性味】
- 苦涩,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平,味辛。"
②《本草崇原》:"气味苦,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涩,平,微咸。"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鲜者0.5~1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 【宜忌】
- ①《纲目》:"畏桐油,茯苓、白银。"
②《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凡上焦邪盛,治宜清降者,切不可用。"
- 【归经】
- 心;肝;脾;胆;肺经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外生须状不定根。节上生叶,露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粗壮,圆柱形,多刺;叶片圆形,直径25~90cm,全缘或稍呈波状,上面粉绿色,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有1~2次叉状分枝。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直径10~20cm,芳香,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3~5cm,雄蕊多数,花药条形,花丝细长,着生于花托之下,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子房椭圆形,花柱极短。花后结“莲蓬”,倒锥形,直径5~10cm,有小孔20~30个,每孔内含果实1枚,坚果椭圆形或卵形,长1.5~2.5cm。果皮革质,坚硬,熟时黑褐色。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2~1.7cm,种皮红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临床应用】
- 内服:煎汤,用量3~10g(鲜品15~30g),荷叶炭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 【药用部位】
-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植物形态详"莲子"条。
- 【来自何书】
- 《食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