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介绍
- 【别名】
- 宾草(《山海经》),大萍(陶弘景),芣菜(《本草拾遗》),四叶菜(《卮言》),田字草、破铜钱(《纲目》),四眼菜(《分类草药性》),四叶草(《天宝本草》),夜合草(《广州植物志》),水对菜(《陆川本草》),夜关门(《重庆草药》),水草头、水金花头、野连菜、十字草、夜里串、夜爬山(《上海常用中草药》),水羚羊、四瓣莲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水浮钱、四蝶草、四面金钱草(《福建中草药》)。
- 【汉语拼音】
- ping
- 【成份】
- 全草含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及含量较高的蛋白质成分,还含22(29)-何帕烯[22(29)-hopene],17(21)-何帕烯[17(21)- hopene],9(11)-羊齿烯[9(11)-fernene],香豆精(coumarin),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3,5-二羟基苯甲(3,5-resor- cyl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 【加工采集】
- 春、夏、秋均可采收。
- 【药理作用】
- 煎剂、酊剂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埃柯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水,解毒,止血。治风热目赤,肾炎,肝炎,疟疾,消渴,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痈疮,瘰疬。
①《本草拾遗》:"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
②《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行水。"
③《分类草药性》:"治妇女红崩白带,月经不调,退火消肿。"
④《天宝本草》:"清心解热,去火毒。治螬疳,敷疮,拨云散雾。"
⑤《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热。"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淋。"
⑦《四川中药志》:"治火眼红肿,牙龈疼痛,热淋尿血,除瘰疬、痔疮和痈肿。"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癀定痛,行气逐瘀。治水肿脚气,热疖疮毒,跌打扭伤,虫螫咬伤及痈疔肿。"
- 【性味】
- 甘,寒。
①《纲目》:"甘,寒滑,无毒。"
②《食物本草汇纂》:"味辛酸,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大剂量3~5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 【归经】
- 肺、肝、肾经。
- 【植物形态】
- 苹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浑圆,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孢子期:夏秋。
生于静止浅水里。常见于水池或稻田中。温带及亚热带均有分布。
- 【药用部位】
- 为苹科植物苹的全草。
- 【来自何书】
- 《吴普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