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节介绍
- 【别名】
- 光藕节,藕节疤
- 【汉语拼音】
- ǒu Jié
- 【名称英】
- Nelumbinis Rhizomatis Nodus。
- 【成份】
- 藕节含鞣质、天门冬素。
- 【加工采集】
- 秋、冬或春初挖取根茎(藕),洗净泥土,切下节部,除去须根,晒干。
- 【药材鉴别】
- 干燥的藕节,呈短圆柱形,长约2~4厘米,直径约2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中央节部稍膨大,上有多数残留的须根及根痕,有时可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节两端残留的节间部表面有纵纹,横切面中央可见较小的圆孔,其周围约有8个大孔。体轻,节部质坚硬,难折断。气无,蛛微甘涩。以节部黑褐色、两头白色、干燥、无须根泥土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安徽。此外,湖北、湖南、山东、河南、江西、福建、河北等地亦产。
- 【药理作用】
- 止血:藕节热水提取物1g/kg腹腔注射,可以缩短小鼠切尾出血的时间。
- 【炮制】
- 藕节炭:取净藕节置锅内炒至外面呈黑色,内部呈老黄色,稍洒清水,取出,干燥即成。
- 【功能主治】
- 止血,散瘀。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
①《药性论》:"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②《日华子本草》):"解热毒,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黄生研汁,(入)热酒并小便服。"
③《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冷浊。"
④《纲目》:"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⑤《纲目拾遗》:"藕节粉:开膈,补腰肾,和血脉,散瘀血,生新血;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
⑥《本草再新》:"凉血养血,利水通经。"
- 【性味】
- 甘涩,平。肾;胃;肝经
①《日华子本草》:"冷。"
②《纲目》:"涩,平,无毒。"
③《本草汇言》:"味苦涩,气平,无毒。"
④《纲目拾遗》:"藕节粉:味甘微苦,性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用捣汁,可用60g左右取汁冲服;或入散剂。
- 【宜忌】
- 忌铁器
- 【贮藏】
- 除去须根,晒干
- 【归经】
- 归经_肝经
- 【植物形态】
- 莲 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外生须状不定根。节上生叶,露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粗壮,圆柱形,多刺;叶片圆形,直径25-90cm,全缘或稍呈波状,上面粉绿色,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有1-2次叉状分枝。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直径10-20cm,芳香,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3-5cm;雄蕊多数,花药条形,花丝细长,着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子房椭圆形,花柱极短。花后结“莲蓬”,倒锥形,直径5-10cm,有小孔20-30个,每孔内含果实1枚;坚果椭圆形或卵形,长1.5-2.5cm,果皮革质,坚硬,熟时黑褐色。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2-1.7cm,种皮红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临床应用】
- 用量9~15克。用治胃中瘀热,吐血、咯血、鼻血、尿血、崩漏。
- 【药用部位】
-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的节部。植物形态详"莲子"条。
- 【来自何书】
- 《药性论》